阳和启蛰,品物皆春 作者:连清霖 二维码
17126
春分刚带着融融暖意翩然离去,清明便在微风的轻抚与细雨的润泽中,袅袅婷婷地走来。此刻,阳和启蛰,品物皆春的盛景,于天地间以更加灵动鲜活的姿态铺陈开来,为自然、生命与文化,谱写着一篇篇扣人心弦的诗意华章。 踏入山林,春分留下的郁郁葱葱仍在肆意延展,清明的妙笔又为其点染了几分独特韵致。暖阳倾洒而下,宛如金色的纱幔,唤醒了山林间的生灵。树木褪去春分时节犹带羞涩的嫩绿,叶片愈发繁茂,在微风中沙沙作响,似在娓娓讲述着对季节更迭的感悟。溪边的桃花,经春分的温柔拂拭初绽芳颜,清明一至,更是明艳动人、灼灼其华。粉嫩的花瓣宛如娇羞的少女含情脉脉的面庞,在溪边婀娜摇曳,将一冬积攒的馥郁芬芳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。馥郁的花香引得蜂蝶在其间穿花度柳,流连忘返。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大自然恰似一位独具匠心的画师,在春分与清明的交接之际,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春的轮廓,每一笔都饱含对生命的由衷礼赞,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春的旖旎浪漫。 田野里,春分播下的希望种子,在清明的精心润泽下破土而出。嫩绿的麦苗在春风的轻抚下,婆娑起舞,泛起层层如翠浪般的涟漪。沉睡一冬的土地,在暖阳的照耀与春雨的滋润下,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生机,散发着泥土独有的沁人芬芳。农民们扛着农具,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田间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踌躇满志的笑容,仿佛已然看到了丰收时麦浪翻滚的盛景。他们悉心呵护着每一株幼苗,播下的不仅是种子,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憧憬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生命的脉搏跳动得愈发强劲,每一颗种子都在竭尽全力汲取养分,期待着与夏日的骄阳热烈相拥,最终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。 春,不仅是自然的饕餮盛宴,更是生命的盛大觉醒。在这暖意融融的时节,世间万物都焕发出焕然一新的活力。鸟儿在枝头引吭高歌,歌声婉转悠扬,为春天增添了一抹灵动的亮色,似乎在向世界宣告清明的到来。燕子身姿轻盈,如灵动的音符,穿梭在蓝天白云之间,用剪刀似的尾巴裁剪着春风,为人们捎来春的讯息。蛰伏的昆虫也从沉睡中苏醒,在草丛间、泥土里忙碌奔波,奏响了一曲激昂的生命乐章。 人类,作为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,也在这春分与清明交替的时节里,展现出意气风发的蓬勃生机。孩子们在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奔跑嬉戏,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悦耳,在空气中悠悠回荡。年轻人三五成群,踏上踏春的旅程,去领略大自然的壮美风姿,感受生命的美好奇妙。老人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,沐浴着温暖的阳光,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,脸上洋溢着幸福安谧的笑容。在春天里,人们忘却了生活的纷扰烦恼,重新找回了那份对生活的炽热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。 清明,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,始终是文人墨客笔下熠熠生辉的永恒主题。从杜牧的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到杜甫《清明二首》中“朝来新火起新烟,湖色春光净客船”,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妙笔生花的才情,描绘出清明时节的万千气象,抒发着对生命、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。这些经典的诗词,穿越时空的重重隧道,至今仍在人们的口中代代传颂,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 在古老的习俗中,清明承载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清明扫墓,人们怀着崇敬与追思,缅怀逝去的亲人,传承家族的记忆。踏青、放风筝、插柳等习俗,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,领略到春天的迷人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。一家人在扫墓之余,漫步于山间田野,欣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享受着天伦之乐,让亲情在这美好的时光中得到升华。 然而,春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,代表着希望、新生和力量。在寒冷的冬天过后,春天的到来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,感受到了生命的磅礴力量。它激励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,勇敢无畏地追求自己的梦想,不断挑战自我,超越自我。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荆棘丛生,只要心中有春,就一定能披荆斩棘,战胜困难,迎接美好的未来。 当暮色降临,余晖洒在大地上,整个世界被晕染上一层金黄。桃花的倩影在溪边摇曳生姿,麦苗的清香在空气中悠悠飘散,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在这阳和启蛰、品物皆春的美好时节里,生命的华章仍在继续谱写,希望的种子将在岁月中生根发芽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 连清霖:福建仙游人,高级教师,福建省仙游县作家协会会员,莆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,作家联盟会员。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,描绘多彩生活画卷,曾在期刊、报纸、微信公众号等发表数十篇作品。 |